科研成果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研成果

基础科研成果

近年发表论文482余篇,其中包括Nature和Nature子刊26篇,其中2023年:
  • 张博在Nat. Biomed. Eng.上发表的新型SARS-CoV-2突变株检测技术被国自然委宣传处上报中央
  • 蒋兴宇在Nat. Comm.上发表了柔性肌电电极阵列贴片在运动医学方面的应用
  • 李依明在Nat. Methods上发表了高通量全细胞3D超分辨率成像的相关成果
  • 罗智在Sci. Transl. Med.上发表了一种创新多肽药物制剂技术及其实验进展
  • 顾东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吴德成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
  • 蒋兴宇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唐斌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顾东风、吴长锋入选“爱思唯尔2022年中国高被引学者”
  • 蒋兴宇、吴德成、吴长锋、奚磊、李凯、王文锦、肖凯入选“全球前2%科学家”2023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
  • 蒋兴宇,吴长锋,李凯3名教师选入“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1960-2023)”

纵向科研项目

  • 生物医学工程系近年共牵头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纵向科研项目278项,共获竞争性经费逾4.3亿元。
  • 牵头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包含常规项目4项,青年项目2项。
  • 牵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原创探索计划项目1项,面上项目40项。
  • 牵头工信部揭榜项目1项,广东省珠江团队1项,深圳市孔雀人才团队5项。

代表性科研项目

  • 国自然重点项目,吴德成
    用于战创伤紧急救治的多功能止血材料的研究
  • 国自然优秀青年项目,奚磊
    多模态光声成像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 国自然重点项目,蒋兴宇(2022年获批)
    器官共形适配的生物监测系统
  • 国自然重点项目,吴长锋(2022年获批)
    活体深层脑组织近红外二区超分辨成像研究
  • 工信部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项目,王文锦(2022年获批)
    非接触智能生命体征监护仪
  • 国自然原创探索计划项目,王文锦(2023年获批,合同办理中)
    非接触光学重建心脏功能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蒋兴宇
    使用合成DNA进行数据存储的技术研发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吴德成
    微纳生物机器人的定向合成和诊疗应用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罗智(2022年获批)
    基于柔性电子材料的药物控释和组织再生器件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王文锦(2022年获批,青年项目)
    非接触婴儿监护仪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张路(2023年获批,合同办理中)
    肿瘤组织原位细胞工程化改造及应用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张明明(2023年获批,青年项目,合同办理中)
    任务导向性视触反馈操纵机器人关键技术与康复应用

科研成果转化

  • 与社会企业,研究机构紧密合作,联合申报纵向项目,获批深圳市孔雀团队等项目,获批经费超过2000万元。
  • 建立3个校企联合实验室,签署横向项目53项,经费约3000万元。
  • 近五年授权国家专利74项,其中发明专利54项。
  • 至今获得药监局批件4项,将多个发明专利作为初创科技公司核心技术,对相关企业进行作价入股,带动投资>人民币4.5亿元。
  • 其中3件产品实现量产销售,其中iBaby婴儿监护仪获得亚马逊2022年2月相关品类销售冠军。
  • 研发的仪器设备在多个高校、研究所落地使用。

代表性成果:心血管与运动健康

  • 顾东风院士是心血管疾病流行病领域国内唯一院士
  • 两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创建了我国心脑血管病风险预测模型牵头制订中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多个项目实现临床转化 (荣耀、新产业等)
Nature 2022 612:720; Nature 2022 600:675;
Nat. Genetics 2017 49:1722; Nat. Genetics 2017 49:1385

代表性成果:基于柔性生物电子的康复手段

  • 蒋兴宇课题组开发了基于微流控-液态金属的柔性电子材料,用于组织工程和人机界面。

代表性成果:高亮度荧光探针及免疫标记系统

  • 吴长锋课题组开发了多颜色高亮度荧光探针,相比于商用染料,其荧光标记亮度提高10倍以上,基于相关专利,Bio-Rad推出了StarBright系列荧光抗体。
  • 生物样本免疫标记步骤繁琐、重复耗时,课题组开发了自动化免疫荧光标记系统,高质量、全自动完成多步骤免疫荧光标记,相关系统及试剂在转化中。

代表性成果:高组织黏附的止血封闭凝胶

吴德成课题组开发了多剂型创伤止血凝胶,正在推进产业转化:
  • 发展了适合体表大伤口止血封闭和隔离抑菌的水凝胶,耐按压、快止血 (<30秒)、强粘附能力
  • 发展了适合实质脏器(肝脏、脾脏等)大创面的止血封闭与促愈合的快速降解凝胶(2-3分钟)
  • 实现了无凝血因子作用机制(肝素注射下)的大动脉破裂的快速止血(<5分钟)

代表性成果:多尺度光声显微成像平台

  • 国外光声成像技术起步早、投入多、应用产业化成熟,然而高分辨光声成像始终面临速度慢、体积大的限制,奚磊课题组通过创新关键扫描机制,最终实现成果应用与转化。

代表性成果:非接触婴儿监护仪和磁共振门控系统

  • 王文锦课题组研发了两代非接触婴儿监护仪,已在消费者市场实现海内外量产销售,获亚马逊新品类销冠。原创的非接触磁共振门控技术通过飞利浦在欧美260多家医院实现部署(型号Ingenia Elition 3.0T ),2022年通过NMPA认证进入中国市场。

代表性成果:任务导向性精准康复机器人

  • 张明明课题组致力于突破任务导向性机器人辅助精准康复技术,解决了生活任务空间内机器人高精度触觉控制(平台基础)、康复缺少精准神经靶点调控(康复策略)等难题。相关技术已完成300余名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应用。
  • 融合触觉反馈的任务导向性
    单双边康复机器人系统
  • 拐杖-外骨骼融合的
    步态辅助康复系统
  • 基于任务-脑激活模型的
    任务导向性精准康复策略

代表性成果:分子水平的超分辨显微成像平台

  • 李依明课题组开发了分子水平的高通量全细胞可视化平台,解决了传统超分辨成像视场小,通量低的问题。利用底层的理论和硬件创新,显著提升三维超分辨显微成像质量,获得国际算法挑战赛第一名。
  • 全细胞高通量超分辨成像
  • 亚10nm三维超分辨显微系统

  • 微管
  • 联会复合体
  • 神经细胞
Nat. Methods 2023; Nat. Commun. 2022; Nat. Methods 2018

代表性成果:多尺度离子基类脑计算

  • 肖凯课题组模仿生物体智能计算,构筑了纳米尺度离子基晶体管、微米尺度离子基神经元、宏观尺度离子基神经网络的构筑,实现了类生命体的信号传递和信息存贮过程,搭建了仿生神经网络用于视频动作、癫痫脑电、异常心律识别。

代表性成果:AI孪生脑-仿真实验平台

  • 刘泉影课题组开发了AI孪生脑仿真实验平台,训练AI学习真实大脑的神经动力学,在AI孪生脑完成仿真实验,突破现有生物技术局限性(高精度的神经刺激、全脑尺度的同步记录),解决了在人脑上进行实验的操作难、伦理难的问题。

科研平台

  • 广东省先进生物材料重点实验室 深入探索先进生物材料基础研究
  • 广东省智能医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加速进行智能医用材料成果转化
  • 深圳市智能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 建设打通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桥梁